历史发生大规模变动时,会出现一定的移民潮,在近代发生了三大移民潮,分别是走西口、闯东关、下南洋,这三次移民潮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大部分迁徙外地的人们都会寻根问祖,当初为什么会出现移民潮的现象呢?又为什么是西口、东关、南洋这些地方呢?
走西口的西口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胡口,大概在明代中期到清代末年是走西口的时间。发生走西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种是因为当时山西土地贫瘠,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严重,人们生活非常困难,被迫离开故乡到外谋生;另一种就是内蒙古边防需要发展起来,发展贸易和商业。走西口的人口流动带动内蒙古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山西文化带到内蒙古地区,丰富的山西本土特色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形成多元文化,让当地整个文化现象发生了改变,并且增添了中国文化,促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当时社会的繁荣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作为移民的山西人们付出了极大的贡献。
闯东关是指近代华北地区的人们向东北进行移民,向东北移民为什么要说闯东关呢?清代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以及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并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明末的汉族人要么逃回关内,或者变成满族。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到了十九世纪,黄河连年遭灾,政府仍然禁关。人们不顾禁令,冒着被惩罚的风险,成群结队,逃荒闯到东北,所以便有了闯东关的说法,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1860年东北局部驰禁放荒,到了1897年全部开禁,直到民国38年间,闯东关人数达到平均每年四十八万人,总数超过一千八百万,现在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是属于山东省的。
在明清时期对东南亚地区称为南洋,下南洋是从明朝末期,清朝初期开始的,在清朝末期达到高潮。在明末到清末,战乱不断,百姓生活艰难,不堪战乱的百姓和权力失落的贵族,为了躲避战乱,维持生计,便会选择移民,因地理位置的缘由,东南亚是人们移民迁徙的首选之地,这种移民历史被称为下南洋。移民到南洋的人们为当地的生活、经济、生产都有着巨大影响,成为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改善了自身的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