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腾讯网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杜甫住了3年零9个月的草堂是什么样子?诗圣杜甫又长啥样?AI人工智能技术为你还原。
一提起诗圣杜甫,大多数读者都会想起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个瘦骨嶙峋、忧国忧民的形象呼之欲出。1959年,著名水墨人物画大师蒋兆和以自己为模特创作了杜甫像,这个画像深入人心。值得一提的是,蒋兆和出生于四川泸州,杜甫在成都客居3年多,他们的祖籍都是湖北。
此外,杜甫还有一张标志性的画像,出自故宫南熏殿《唐名臣像册》,也是后世引用较多的一张画像。而雕塑大师吴为山为草堂所做的雕像版杜甫,同样也是杜甫雕像的经典,如今也是杜甫草堂里头的网红打卡地。
4月15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Up主、独立艺术家大谷合作,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以这三个杜甫画像、雕塑为原型,还原了杜甫的相貌。本次修复尝试了一个新的制作流程,运用AI风格迁移技术,让杜甫的相貌变得有血有肉,动了起来,仿佛杜甫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了。甚至,AI人工智能还原之后的杜甫雕塑,还能吟诵自己的诗作《春夜喜雨》,令人十分惊喜。
诗圣杜甫在公元759年的冬天,为躲避安史之乱来到四川,由亲友资助在成都西郊建了座茅屋"成都草堂"。他陆续在此居住了3年零9个月,留存的诗作有240首,成为一代诗圣。在忧国忧民的悲苦之外,他也有着《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欢快的田园诗歌,描绘着他所生活的草堂附近的景象。一场春雨,一树繁花,在成都草堂生活的日子里,杜甫也曾这样用诗歌寻找春天。
此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大谷还把古画《千里江山图》《九日行庵文宴图》和杜甫草堂的实景照片结合,让AI重绘了照片里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