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
- 概述
-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
-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原理
- 微观层面
- 金融功能理论与互联网金融
- 金融创新理论和互联网金融
- 支付理论与互联网金融
- 中观层面
- 互联网金融的产业组织理论基础
- 互联网金融的产业组织分析
- 互联网金融的资源配置特点
- 宏观层面
- 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发展
- 互联网金融与收入分配
- 互联网金融与货币政策
- 第三章 第三方支付
- 概况
- 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
- 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
- 第三方支付风险
-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 第四章 互联网货币基金
- 第五章 P2P网络贷款
概述
教师:王有为
整理:陈政材
教材:互联网金融(作者:范小云教授)
主要阐述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原理。
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章)主要讲解互联网金融基础,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原理
第二部分(3-9章)主要讲解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
第三部分(第10章)主要讲解互联网金融监管
如果后期有时间,会持续补充例子进行更加完善的讲解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把互联网作为资源,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资源,云计算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技术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目前在理论界尚未形成非常明确的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权威界定。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结合的新兴领域。
- 从狭义角度来看,资金融通和其他金融服务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可以被称为互联网金融
- 从广义角度来看,只要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都可以被统称为互联网金融
- 本质: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精神与金融功能业态的结合体。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
七种业务模式:
- 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 Third-party Payment)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根据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给出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
- 互联网货币基金。互联网货币基金是一种新兴的理财账户、理财服务,用户将资金存入相应账户,即可购买相应的货币基金产品,同时享受诸如收益增值、快速取现、还款购物等附加服务。
- P2P网络货款平台。P2P( Peer-to- Peer lending),即点对点信货。P2P网络贷款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需要借货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帮助货款人通过和其他货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
- 大数据金融。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其进行实时分析,可以为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营销和风控方面有的放矢,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指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金融服务。
- 众筹。顾名思义,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等款项目并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资金。本意众筹是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让创业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及项目,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 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价”的模式,采用金融产品垂直比价的方式,将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放在平台上,用户通过对比挑选合适的金融产品。
- 信息化金融机构。所谓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电子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金融信息化是金融业发展趋势之一,而信息化金融机构则是金融创新的产物。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
-
互联网金融的低成本性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
相对传统金融行业,平台金融初始成本很低,导致业务相同、服务同质的平台层出不穷。经营边际成本极低、开放程度极高、规模经济显著的平台金融具有贏得市场并整合市场的趋势。 -
互联网金融的高效率性
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建立了一种全新的金融生态环境,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在便捷性、安全性、高效性、简洁性等若干维度均有最佳客户体验的平台极易保持客户黏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
互联网金融的广覆盖性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普惠金融”缺失,“草根”金融需求被大型金融机构忽视,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性金融供给,这也是传统金融体制改革需要不断深化的地方。
互联网金融通过为长尾客户群的服务,很容易培养客户黏性,随着规模的扩大,对传统金融活动造成强有力冲击。 -
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
互联网金融的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由于互联网金融体系本身的不完善而造成的风险和由于相应监管体系缺失的造成的风险两方面。
互联网金融整个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 理论基础
声誉理论
信息经济学
网络经济学 - 技术基础
云计算
大数据
移动互联网 - 动力基础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时代金融发展的必要产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趋势。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 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营业结构和运营模式
- 冲击传统的金融理论
- 对传统金融监管提出挑战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原理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互联网金融功能理论、金融创新理论和支付理论。
金融功能理论与互联网金融
- 金融市场基本功能
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融通资金。
增进了消费者福利
另一个主要功能是:分散风险、传递信息
- 间接金融和金融中介的功能
根据借贷双方是否直接接触资金,接待活动可划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
- 直接金融:资金需求者直接从金融市场中获得资金,无需第三方的服务。
- 间接金融: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实现资金的转移。
资金的需求者通过向资金供给者提供证券募集资金。
证券是借款人未来收入或资产的收益凭证,拍卖或公开发售。
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是起到促进交易的作用,不涉及投资融资活动中资产形态变化或是债券债务关系的生成。
金融中介以较低的利率从资金供给方借得资金,然后再将这些资金以较高利率放贷给资金需求方,形成资金供给方——金融中介和金融中介——资金需求方的双重债券债务关系。
金融中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 它们从一个群体里借出资金,向另一个群体贷出资金。
- 借入群体和贷出群体足够大,群体差异性明显。
- 它向借入群体和贷出群体发放的收益凭证有不同的支付规定。
间接融资是实现资金转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
金融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 金融中介机构能降低交易费用
- 金融中介能分担投资者风险
- 金融中介能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
本质上说,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来实现资金的融通。在现实金融市场中,我们将这类第三机构成为金融中介;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我们称其为平台,绝大多数的在线金融交易都是通过平台完成的。
金融创新理论和互联网金融
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业中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广义上讲,金融创新指应对不同金融环境的新方法的产生,它也常常代指新型证券的诞生。
根据金融创新的不同对象将其分为三类:
- 体制和机构创新
- 过程创新
- 产品创新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金融创新
- 金融机构创新
- 支付方式创新
- 金融产品创新
- 营销渠道创新
金融创新的基础理论
金融创新常常被看成是监管的副产品。大多数的金融创新源于规避监管机构的限制。
经典金融创新理论:
- 技术推进论
- 货币促成论
- 财富增长论
- 金融中介论
- 约束诱导论
- 规避管制论
以金融创新理论解读互联网金融创新
- 信息科学的进步
- 国民收入的积累
- 金融自由化趋势兴起
支付理论与互联网金融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是资金债权债务清偿中任何一方通过移动方式接入进行清偿的一种支付方式,是支付方为了购买实物或非实物形式的产品、缴纳费用或接受服务,以手机、PDA等移动终端为工具,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资金的债权债务的清偿的过程。
-
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运营模式
-
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的运营模式
-
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导的运营模式
第三方支付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是随着在线交易规模扩大、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而诞生的在线支付平台。
中观层面
互联网金融的产业组织理论基础
从产业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其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已经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命题。联网金融在西方国家早期发展阶段内,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只是实现金融服务与交易的一个新方式,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另一些学者则基于对当时发展形势的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是继传统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之后的第三种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产业组织分析
一方面研究生产要素投入既定的前提下,为优化资源配置,如何鼓励市场竞争,推动厂商进行技术革新;另一方面研究如何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低效率。
市场结构分析:
- 集中度指标
- 市场进入壁垒
- 规模经济效益
- 产品替代与创新
市场行为分析:
- 产品服务竞争
- 营销渠道竞争
- 品牌竞争
- 企业创新
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的市场运行效果,也称市场运行效率,是企业市场行为对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产业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实现程度,可用于判断整体市场运行的优劣情况。市场绩效反映了成本、利润、品质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经济运行成果。
互联网金融的资源配置特点
-
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公平性应体现在享有社会的各种权利、资源和机会等方面,其中也包括平等的获取金融服务供给,平等的享有改善经济条件的机会。
为资金需求者获得暂时性的贷款资金使用权。
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持续发展和参与其他社会竞争的机会和能力。
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侧重于被传统金融机构排斥的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 -
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融资主体具有多样性:金融资源稀缺、亟需资金进行创业的个体或小微商户由于违约风险较高,同时缺乏有效抵押物往往不能享受传统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只要金融机构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服务,都被纳入国家金融服务体系,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
金融服务供给方式具有多样性:众多新型金融产品使得资金的借贷方式更为灵活多样 -
资金使用更具效率
互联网金融尊重了金融发展规律,是内生性金融成长的必要结果,交易的发生顺应了金融市场资金需求主体的客观融资需求,其资源配置的效率较为传统融资方式要高。
互联网金融减轻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有利于降低各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最终使整个金融业的运行效率都得以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实现了边际改善。
宏观层面
互联网金融与经济发展
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的优势更好地实现了资本的配置,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削弱了传统金融部门的垄断,促进了整体的金融发展,从而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
互联网金融与收入分配
金融发展使穷人受益较多,有助于减少收入分配不平等
互联网金融与货币政策
-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大量资金离开了存款类商业银行,改变了存款类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对货币的供给途径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金融使诸多新型的金融机构突破原来不能吸收揽存的限制。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具备了存款派生能力,使货币供应源主体发生改变。
互联网金融发展增加了金融市场中的货币供应渠道,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调控的可控性,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目标制定的标准性及传导效率。 -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改变传统货币需求动机,降低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
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推出了大量货币性极强的新型金融工具,不仅满足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亦明显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 - 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效力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内涵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所使用的目标工具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经济主体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
我国的货币政策以数量控制为主。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总额控制等货币政策工具效力减弱,货币政策从供应量控制转化为以价格控制为主。 -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加速器理论
信息不对称性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金融在经济中全新作用的全新视角。
互联网金融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性问题,优质的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降低。
互联网金融削弱了金融加速器的影响,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渠道。
第三章 第三方支付
概况
定义
从狭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与各大银行签约,在用户和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方式。
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网关支付模式
以中介的形式分别连接到商家和银行,帮助商家和消费者在网络交易支付富过程中跳转到各家银行的网络系统接口。
第三方支付机构只是提供了商户到银行的通道,相当于资金的搬运工,其自身业务的附加值和增值空间非常小,收入来源主要是和银行的二次利润分配。 -
第二阶段,账户支付模式,即建立支付平台。
建立支付平台,商户和消费者通过支付平台完。
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过程中处于资金和信息的重要停留节点。
提供除支付以外的其他增值服务,如缴费、还款、转账、授信等 -
第三阶段,全方位支付服务
不断融合线上和线下支付手段,拓展支付应用场景,为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支付模式。
汇付天下打通了互联网支付、POS机收单、移动支付等各种远程支付通道。
支付宝线上打通了购物、娱乐、民生支付等绝大部分的应用场景,同时还在积极拓展线下的pos支付,条码支付。
第三方支付的基本原理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结算归属于贸易范畴,贸易的核心是交换。
交换是交付标的与支付货币两大对立流程的统一。
交换遵循的原则是等价和同步。
同步交换:即交货与付款互为条件,是等价交换的保证。
在贸易实务中,许多情况下由于交易标的的流转验收需要过程,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异步和分离的矛盾不可避免,同步交换往往难以实现。
异步交换:先收受对价的一方容易违背道德和协议,破坏等价交换的原则,故先支付对价的一方往往会受制于人,自陷被动、弱势境地。承担对手方违约风险。
为了规避买方先付款后不能按时按质量收获标的,卖方先交货后不能按时如数收到价款的风险,将款项支付与款项所有权分立,在支付过程中加入中介托管环节,有原来的直接付转改进到间接汇转,形成一个可监控、按步骤、有条件的支付过程,是一个极佳的解决方案。
第三方支付的典型特征
- 平台的优势
- 收付便利
- 节省成本
- 整合信息
- 交易安全
- 产业层面的特点
- 支付服务的收入空间十分有限
- 支付服务的行业聚集与垄断格局趋势
-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体验和全方位服务
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
从第三方公司的功能特色来看,第三方支付可分为支付网关模式和支付账户模式
运营模式分为两类
-
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是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全独立于电子商务网站,不负有担保功能,仅仅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和支付系统解决方案,平台前端联系着各种支付方法供网上商户和消费者选择,同时,平台后端连着众多的银行,平台负责与各银行之间的账务清算。 -
有交易平台的担保支付模式
有交易平台的担保支付模式,是指第三方支付平台捆绑着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并同各大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凭借其公司的实力和信誉充当交易双方的支付和信用中介,在商家与客户间搭建安全、便捷、低成本的资金划拨通道。
在此类支付模式中,买方在电商网站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账号进行货款支付,此时货款暂由平台托管并由平台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待买方检验物品进行确认后,通知平台付款给卖家,此时第三方支付平台再将款项转至卖方平台。
两种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类主要对接企业客户端,通过服务企业客户间接覆盖客户的用户群;第二类则主要对接个人客户端,利用用户资源的优势渗入到行业之中。
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
网络支付业务
①网络支付业务不仅可以赚取交易佣金,更可以获取用户的支付数据,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进而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各环节的衍生业务
银行卡收单业务
②持卡人通过Pos机进行交易,收单业务的参与方可以收取手续费方式盈利
预付卡业务
③预付卡业务不仅可以赚取手续费,更重要的在于赚取沉淀资金的利息,以及将死卡剩余资金划为己有的特别收入
第三方支付风险
信用风险
- 买家失信
- 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失信
- 卖方失信
- 银行失信
法律风险
- 沉淀资金及利息的保管和处分
- 参与主体法律关系混乱
- 非法交易活动监控机制缺失
技术风险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
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
- 第三方支付推动金融创新
- 第三方支付防控金融风险
第三方支付对金融业的渗透
- 互联网支付对银行业的渗透
- 互联网支付对证券业的渗透
第四章 互联网货币基金
定义
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是指互联网公司对接由基金类金融机构开发的货币基金,并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销售的理财产品
互联网货币基金本质上还是货币基金,与传统货币基金的主要区别在于销售渠道
与传统货币基金的区别
- 销售渠道网络化,成本低
- 客户体验更加良好
- 投资者门槛大幅降低
- 流动性大幅提高
- 收益率较高
分类
- 基金系:基金公司直接发行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
- 银行系:银行代销
- 第三方支付系:互联网公司、电商平台、移动运营商等机构由于发行”宝“类理财产品依靠的是自身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 基金代销系:基金代销机构发行
发展历程
- 第一阶段:2013年6月之前,网上基金销售主要是通过基金公司官方网站、第三方基金销售公司网站以及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一直处于温和和发展时期。
- 第二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上半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基金销售迅猛发展,一大批宝类产品上线,引爆全民理财热。
- 第三阶段:2014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持续下滑,市场开始由疯狂逐渐回归至理性发展阶段。
发展现状
从规模上看,各类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拥有的资金量不断扩大;
从收益上看,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已全面放开,但是存款利率仍有上限设定的要求,利率市场化尚未彻底完成。
从互联网货币基金的销售方面来看,有以下几个特征
- 互联网基金销售水平稳步提升
- 基金代销成本较大
- 独立销售机构实现盈利困难
发展趋势
- 高利差不再,收益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趋同
- 竞争趋于激烈,市场结构分化
- 监管加强将使市场趋于规范
存在的风险
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主要来自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还面临一定的政策性风险。具体表现为:
- 投资方向单一,收益率受制于市场资金环境
- 流动性高,规模不稳定,可能面临挤兑等风险
- ”T+0”实时到账容易带来期限错配的风险
- 市场上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 相关法规的空白容易引起监管套利
监管建议
- 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发展创新型互联网货币基金产品
- 强化互联网货币基金的管理体系
- 防范互联网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
- 完善互联网交易平台,通过技术手段保障网上交易安全
第五章 P2P网络贷款
定义
P2P借贷(Peer-to-Peer Lending,又称”人人贷”)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实现的资金融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金融环境的成熟,互联网的作用使得贷款者和投资者的联系跨越地域和熟人关系,极大扩展了点对点借贷关系的发生范围,基于互联网的P2P借贷应运而生,即P2P网络贷款。
P2P网络贷款兴起于欧美国家,2005年3月,第一家P2P公司“Zopa”在英国成立,2007年我国第一家互联网P2P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
产生的原因
- 技术原因
- 市场原因
特点
- 借贷双方的广泛性
- 交易方式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
模式
- 按照是否存在债权转让进行分类,分为纯平台模式和债权装让模式。是否存在债权转让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按照销售和风险控制是否在线下进行分类,分为线下线上相结合模式以及纯线上模式
- 根据有无担保机制,分为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
风险
- 信用风险
- 法律风险
- 技术风险
- 操作风险
P2P行业监管现状
- 美国:以证券化监管为主的多部门监管模式
- 英国:统一的金融行为监管模式
- 日本:基于现有法律进行的监管
国内P2P行业现状
- 平台数量快速增长
- 资金密集进驻
- 网络贷款成交量快速增长
- 行业风险加剧
- 贷款余额状况
- 综合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