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说:在中国为期不长的互联网历史上,太多的 IT 产品如昙花般匆匆一现,腾讯能够走过 18 载春秋,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对于我们来说,腾讯QQ 绝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用于聊天的软件而已,因为它更承载着我们青春的记忆。
正文
从 1999 年 2 月 10 日 OICQ 诞生以来,QQ 已经度过了整整 18 个春秋。18 年不停的蜕变,让这款即时通讯产品成为了世界互联网史上一个不可绕过的神话。
写这篇文章时,我的浑身几乎颤抖,因为当你回首和 QQ 一起成长的岁月,你会发现它给所有的青年人,无论是 80 后、90 后 还是 00 后,都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和精彩。
2017 年 2 月 10 日,QQ 18岁。
QQ 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模仿产品”。
1997 年,当时 26 岁的马化腾接触到了 ICQ —— 一款由三个以色列人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当时,这款软件支持在 Internet 上聊天、发送消息和传输文件等功能。
ICQ 是 IM(即时通讯)软件的缔造者。推出以后就迅速红遍世界。1998年,ICQ 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坐拥 1000 万活跃用户。
马化腾当时在深圳最大的寻呼公司——润迅公司工作。因为工作,他浸淫 IT 领域已经有不短时间。鸡贼的他萌生了一个要做中文版 ICQ 的想法。
拉着几个小伙伴,26 岁的马化腾亲手开发出了一款名叫 “网络寻呼机” 的软件。最初,并没有什么野心的马化腾只是想简单地把这个东西以 90 万元的价格卖给广东电信。
即便是放到现在,90 万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然而,最终在广东电信的招标中,马化腾的“网络寻呼机”名落孙山,未能中标。
既是因为不甘心这个失败的结果,也是因为当时的生存状况让马化腾骑虎难下,于是他和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张志东(现在是腾讯的 CTO)决定自己试着去经营这个业务。
之后,他们带着“网络寻呼机”注册了公司,给这款产品起了一个新的名字——OICQ。
现在回头看,有很多事情就是天意使然。如果网络寻呼机被广州电信成功纳入麾下,那么 QQ 的极限,可能至多就是一个“早几年出现的飞信”而已。
但是 QQ 杀出了重围。
1999 年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平均的下载速度只有 5 Kb/s,下载速度最快的用户也只能达到 100 Kb/s。
软件可不是一个小东西,现在你用 Word 写一篇文档,大小就要有一、两兆(大概1000 - 2000 Kb)。在当时,很多软件包的大小都差不多在 3-4M 左右,下载一个软件,动辄就需要一到两个小时,而且当时上网的网费是要小时计算的。
但,对比起来,OICQ 的软件大小是——220 Kb。
就算你的网速只有 1 Kb/s,你也能在五分钟内下载完成。
是的,220Kb,这个大小一度创造了即时通讯软件行业的最“轻”记录。也正是这个大小,让 OICQ 成为了成千上万用户的“通讯软件”首选。
其次,早期上 OICQ 的用户,大多都是人民群众里的“异类”和“极客”。这些第一批使用 OICQ 的用户在生活中很少能找到也使用这款软件的亲朋好友。所以,他们在 OICQ 上聊天的大多是陌生人。当时,每个 OICQ 的用户都可以有一个很可爱的卡通头像,让用户想象电脑屏幕背后和我聊天的那个 Ta 是一个怎样的人。
就是这些傻傻的头像,给了很多中二青年表现自己的机会。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重塑自己的形象。
而且你不得不说,OICQ 早期的产品十分健壮。当时的马化腾和它的小伙伴只有一台服务器,当软件的使用人数从 1000 人,2000 人上升到 10000 人的时候,他们还是穷困到没有多余的钱购买更多的服务器,这就迫使他们从架构上不断的对软件进行优化。
只用了一年时间,QQ 的使用人数就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回顾早期 QQ 的发展,你会发现,它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工具类产品前期快速增长所需要具备的一切要素——下载便捷、体验顺畅、运行稳定,再加上个性化的元素。
运营着 OICQ 的马化腾也有着程序员猥琐的小情趣,为了满足自己的小欲望能够增加 OICQ 的活跃度,马化腾有时会换个女孩子的头像,假扮成妙龄少女勾搭 OICQ 上的用户。
任何一个产品的早期,都是艰难、辛酸而又富有乐趣的。
即便是现在的创业公司,能收获这样的数据也是极其令人振奋的。
深受振奋的马化腾,终于有钱给 OICQ 换了个好看的吉祥物。
马化腾专门找外包团队重新设计了这个形象。大多数青年人一辈子都没见过企鹅,但他们没有人不认识这只围着红围脖的胖企鹅图标。
虽然整个 LOGO 是不对称的,看着有点歪。
千禧年,第一次经济泡沫洗刷了整个互联网产业,马化腾进入了最困难的一段时期,做出了一些微小贡献的马化腾一度四处寻求出售腾讯。
但是世上总是有许多命中注定。没有贱卖 OICQ 的马化腾被迫开始寻找国外的风险投资,最终在 IDG 和 盈科数码那里拿到了第一桶投资款。
也是在这一年,OICQ 因为 ICQ 的一纸侵权声明被迫改名。
这一次他们终于选择了更好的名字——腾讯 QQ。
QQ 在这一年里上线了两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功能—— QQ 群 和 视频聊天。
这一年的 QQ 一直在蓄力,因为一个亿级用户的产品,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商业变现模式。
可以说,在 2002 年左右,中国移动拯救了当时摇摆不定的大陆互联网市场。马化腾本身就是做寻呼起家,所以他很早就意识到和手机运营商合作的重要性。
当时,腾讯开始和运营商谈移动 QQ 业务的合作,那个时候的手机还不能搭载应用程序,而且当时的手机打字非常不方便。马化腾想到,如果能在电脑上把短信发送到手机,那不是很酷?
放在今天大家觉得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当时就是一项黑科技。所以 QQ 和中国移动达成了一项合作——用户每个月给手机运营商交 5 元钱,就可以用 QQ 发短信给手机。这个小小的玩法让腾讯开始逐渐从用户(虽然是间接的)手中赚到盈利。
但是马化腾也有很强的危机感:一家公司的营收完全来自于另一家巨无霸公司,所有的事情都是巨无霸说了算,这种合作对于腾讯而言必然存在极高的风险。
必须寻找新的机会!这个重任自然落到拥有亿级用户的 QQ 身上。
光是看上面这张配图,你就发现 QQ 在2003年展现出的样子,已经非常成熟。
如果说中国移动帮助腾讯奠定了良好的营收基础,那么在这一年,QQ 裹挟着亿级用户寻找互联网变现之路的高歌猛进,就是把腾讯彻底推进了高速运转的良性轨道上。
“QQ会员” 这一项发明,前无古人,后来者人山人海。
其实,QQ 会员的核心逻辑,就是给予这些“人民币玩家”一些用于彰显自己的“尊贵”特权。小的可能只是一个尊贵等级标志,大的则有各种游戏特权、聊天记录特权、QQ 群聊人数上限特权等等。
这些特权可能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但是马化腾太懂每个青年人的虚荣心了。
在这一年里最让人称道的就是 QQ 秀的推出。那时候的 QQ 聊天基本上是不知道对方的样子的。你只能看到每个人的 QQ 头像,而 QQ 秀可以让你拥有虚拟的形象,可以买衣服打扮自己,让别人看到你想让别人看到的样子。
结果是,QQ 秀大卖。成为了许许多多互联网用户第一个愿意付费的业务。大家为了展示自己的形象,真的愿意把钱充到 Q 币帐户里面购买增值服务。这件事也为下一阶段网络游戏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这一年,QQ 会员的人数达到了百万,但这也远远不到 QQ 总用户的百分之十。只有当用户数量做到这么大规模的时候,这种个位数百分点的业务才能够收获显性的收益。腾讯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花样百出。
也是在这一年,一代青年人开始大规模接触周杰伦。在自己的 QQ 签名里放一段周杰伦的歌词,成为了多少人的往事回忆。
通过 QQ 会员、QQ 秀等产品探清了盈利模式的腾讯,路走得越发坚定。QQ 在不断升级换代。
2004 年 6 月 16 日,腾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
也是在 2004 年,腾讯面临着一个产品规划甚至是企业发展上的重要选择:关于此后腾讯的产品线,是专注于自己比较熟悉并且确定能盈利的即时通讯领域?还是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一点,把版图画得更大一点,搭建一个前景和风险都未知的“在线生活”概念?
经过漫长而严肃的讨论,腾讯团队的选择是后者。自此,腾讯围绕着 QQ 为中心,逐渐开始开枝散叶。
从 2004年 到 2010年,腾讯陆续上线的产品还包括 腾讯 TM(2004年)、QQ 音乐(2005年)、Foxmail(2005年收购)、QQ 医生(2006年)、QQ 拼音(2007年)、QQ 旋风(2008年)、QQ 影音(2008年)……
以 QQ 的海量用户为基础,这些产品中的大部分,在相应领域内都迅速冲到了行业用户数第一的位置。
当然,腾讯还有 QQ 游戏,以及围绕 QQ 游戏辐射出的游戏帝国。
在 PC 时代霸屏电脑的 QQ,也没有错过手机移动端市场生根发芽的机会,我记得每一个时代手机 QQ 的样子。它出现在各种手机上(诺基亚、摩托罗拉抑或山寨手机),即便每个月只有 30M 的流量,我也能玩的异常开心。
2006 年,QQ 更换了自己的主品牌 LOGO。
2000 年的企鹅是 2D 的,既没有渐变,也没有质感。2006 年,QQ 加上了水晶立体质感的效果。
这主要是苹果引领的,虽然当时还没有 iPhone,但是 Mac 系统上的水晶立体质感很受用户欢迎。
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会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基因”,这个基因是核心竞争力,但也会成为自己的局限。
腾讯的基因,自然来自 QQ,它就是“社交”。
因为 QQ,因为社交,腾讯在这 7 年里实现了野性生长。可是当时的腾讯并没有现在这样好的名声,“一家只懂抄袭的公司”这样的头衔一直在腾讯身上若隐若现,这种微妙的恶感和矛盾终于在 2010 年集中爆发。
2010 年 9 月 27 日,360 公司发布了其新开发的“隐私保护器”,专门搜集 QQ 软件是否侵犯用户隐私。随后,QQ 立即做出反击,指出 360 浏览器涉嫌借黄色网站推广。
彼时,腾讯QQ 和 奇虎360 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两个客户端软件。互联网史上著名的 “3Q大战” 一触即发。
彼时,腾讯QQ 和 奇虎360 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两个客户端软件。互联网史上著名的 “3Q大战” 一触即发。
之后,互联网影响力颇高的杂志《计算机世界》刊登了一篇题为《“狗日的”腾讯》封面头条文章,文中把腾讯作为互联网公敌进行批判,将互联网商业竞争写成了不可调和的恩怨。文章里详细叙述了联众、奇虎360等与腾讯之间的恩怨情仇。文章“刀刀见血”,并伴有联众创始人鲍岳桥等“受害者”声泪俱下的哭诉。《计算机世界》更采用了一只身中多刀的腾讯企鹅作为其封面。
但从今天往回看,恰恰是2010年末的这一场空前“危机”,促成了腾讯从“封闭、山寨”到“开放、克制”的转变,逐渐成为了互联网业内真正受人尊敬的公司。
2011 年初时的 QQ 怎么也想不到,把自己搞死的,竟然可能是自己的兄弟。
QQ 的发展第一次出现了微妙的瓶颈。
任何一个通讯、社交软件在发展到了极致后,都不可避免地会给用户带来越来越多的使用负担和打扰。对很多已经用了十多年 QQ 的用户们来说,那些多不胜数又不好意思退出的 QQ 群,那些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昵称还总改来改去以至于你完全认不出来谁是谁的好友,都是这些负担和打扰中的一部分。
每逢此时,你总是会特别需要一个干净、简单而又不失便利,可以给你机会,让你开始“重新维护一个社交圈子”的地方。
2012 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高速期,最明显的分水岭是:手机 QQ 的收发消息数量在这一年里第一次超过了 PC 端 QQ。
在这个时刻,张小龙带着微信,走进所有人的视野。
起初,微信的发展也和所有的腾讯产品一样,借助了 QQ 的能量。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品打磨,至确保可以提供顺畅的使用体验后,微信在 V1.0 - V1.4 的初期版本中开放了“导入 QQ 现有联系人”的功能。这一招成为了打败同类产品的的胜负手——有了现成的用户导流关系后,一款手机应用自然会开始进化出更多的使用场景。
微信 V2.0 版本发布以后,上线了语音对讲功能。微信找到了手机用户最准确的使用场景,从这时起,微信的用户数开始出现飞跃式增长,一骑绝尘而去。
QQ 把自己的弟弟送上了神坛,也因为自己的迟暮,开始逐渐露出了颓势。
2012 年,手机 QQ 的用户数量没有明显增长,日活跃用户始终在 1 亿左右徘徊。
曾经一度,QQ 想将自己的用户场景转化成为商务专用,这种思路集中体现在 2012 年时,QQ 打造的新 LOGO 上。这款新 LOGO 只留下企鹅的背影,显得十分干净和冷峻。
面对微信,QQ 需要重新理解,什么是自己的长处。
微信让更多年龄稍长的人更方便地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而那些年轻的 90后、95 后、00 后始终是 QQ 的死忠粉。
从 2013 年起,QQ 开始逐渐重新重视 90 后和 00 后的市场。
时至今日,腾讯内部的重要产品有什么新的动向,每月都会在总办会上跟高层做信息同步。其中一个月重点讲的就是视频美颜产品。据说,原本看手机的马化腾听完很兴奋,抬头重复三遍:“这是个很好的功能。”
这个产品之所以能打动马化腾,是因为“已届成年”的 QQ ,现在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 90 后甚至 00 后的年轻用户。也就是说,16 岁到 25 岁之间的这个群体是目前 QQ 的核心用户——这是一个普通人从初中到大学的黄金十年。马化腾当然最关心,QQ 是否能读懂并且很好满足这些青年人的需求。
一个年轻人最常用的 QQ 功能就是发消息,现在 QQ 的日均消息量达到 180 亿,日均音视频通话达到 5.6 亿分钟。但是他们的表达形式不一定局限在文字,而是更喜欢一个接一个地在聊天框里“斗图”。
现在,QQ 有 8 亿用户,其中 6 亿在使用 QQ 空间。这个骨灰级产品已经有 10 年历史,是国内最大的 SNS 社区。实际上,最早它就是放大版的 QQ 秀,它背后的 QQ 黄钻承担着增值服务的收入任务。在竞跑51.com、开心网、人人网等竞争对手的过程中,QQ 空间自我进化成当前的产品形态,有说说、相册,还承载了腾讯开放平台的内容。
相比微信的朋友圈,QQ空间更多是情绪、情感类的内容,而这就是年轻人的需求。他们的社交不是为了谈商务、互相介绍工作,情感才是最重要的诉求。
当然,同样作为腾讯的绝对主力,QQ 和微信的相爱相杀根本无损于腾讯在社交这个基因属性下的主宰能力。QQ 和微信正在不断寻找不同的定位,对于 QQ 而言,这一出路已经逐渐明朗:
打造年轻化的娱乐社交。
在所有的 QQ 用户里,有近 6 成是 90 后用户;在所有 QQ 会员里,90 后占到了接近 8 成。
截至今天,QQ 的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 8.6 亿,智能终端的用户数达到 6.39 亿,最高同时在线用户数达到 2.39 亿。
看上去,QQ 还是那么成功,以至于人们几乎要忘记它曾经经历过怎样的麻烦。五年前,移动浪潮来袭,手Q 却停滞不前。更惨烈的是,根本没有声音关注到 QQ,移动端被比它更简单却更好用的微信抢走了风头。但是同样也没有人想到,在光芒四射的微信笼罩阴影下,QQ 居然还能实现逆袭。
QQ 走过了 18 年。但互联网时代,放大了所有人的喜新厌旧。
实话说,我已经被微信圈粉,现在用 QQ 的时间,不及刷朋友圈时间的四分之一。
可是我 15 岁的表妹却在过年时怼我:我们是年轻人,我们都用 QQ;只有你们老年人,才会用微信。
可是谁没有年轻过呢?
那时每个 QQ 头像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和青葱岁月。
那时,我叫轻舞飞扬,你叫浅笑阳光,他叫 e 小调不悲伤。
那时,右下角头像的闪动,总是伴随着“嘀嘀嘀”或者“咳咳”,魔性的声音总是能把你催回电脑旁边。
昨天的老腊肉们还在互相偷菜、匿名表白,今天的小鲜肉们正在用厘米秀互怼、用口令红包刷屏。
转载声明: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CareerX订阅号」,今天,QQ 18岁(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