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集) 读后感
《中庸》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子思所作。它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它作为平民哲学,其核心是修养心性的中庸之道。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因而此书既是一部处世宝典,又是一本修身大全。为了便于读者读懂、读通《中庸》这部高层次的理论色彩浓厚的著作,本书吸取了其他《中庸》版本的精髓,按照原文、注释、译文、历代论引、典句札记、史例解读、现代活用的体例,进行了细致、有总有分、通俗易懂的解读,以此引导读者理解其中精要,运用“中庸”的智慧修养心性,完善自我。
中庸(全集)在线阅读地址中庸(全集) 读后感 第(1)篇
公元前479年,在漫天战火和至亲离世的打击下,一代圣人孔子逝世了。此后,什么才是儒家的“道”统,如何才能将道统代代相传,成了随时可以争辩的论题。同时,随着时间的更迭,传承带来的断代风险越来越高,让后继者们担忧不已。这个时候,儒家的掌舵人子思——孔子之孙,站了出来,忧深思远写就一篇“中庸”,及时力挽狂澜,讲述了蔚为大观的儒家道统。\n时间回到二十一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等西方现代文化融入中国,《中庸》思想开始受到误读,一些人开始把“中庸”当作保守和庸碌的代名词,与西方的犬儒主义相提并论,令传承千年的儒学纲要摇身一变,成了不求进取和无所作为的代表,让人唏嘘不已。\n反观全书,中庸,当然不是当代误解的中和平庸,更不是无所为。恰恰相反,它要求“君子时中”,做人不偏不倚地为和不为,无过不及。秉承“中和”本性,即便有喜怒哀乐,心中仍淡然地呈现自己的气度,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种中和之道,恰如其分,就能令“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么,如何实现这种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子思借孔子之言,说答案都在“诚”这个字里。\n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儒学将齐身放在位;“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儒家把“诚”又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要求,可见“诚”对于儒学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做才能符合儒家的“诚”?书中说“择善固执”。也就是说,一旦选定了目标,就去执着地追求。孔子说,只要这样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就都可以克服,什么样的成功都可以取得。正如同《诗经》里说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n中庸,中且和,不偏不倚,不骄不躁,坚定真诚,徐徐图之,正是一种温和而宽厚的中华文明力量。\n
来源地址:读书笔记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69942659/viewspace-2652175/,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69942659/viewspace-265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