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管中窥世界,狂野少年静耕自家田

我的研究方向是机器视觉,去年加入到我们课题组以来,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不知是我天生热爱探索的性格,还是受到了中华传统国学潜移默化的影响,明明知道自己所处的研究方向人才需求大、技术壁垒高、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明明自己只需要按照招聘JD上图像算法工程师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技术,但是天生的好奇心偏偏让我不那么做,这一年我兜兜转转,走了好多弯路撞了很多南墙,最终回到我研一时最开始出发的地方。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我呢?这和我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吃过的苦、见过的人都有关系。

《四书·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那么我的“止”在何处?那么多的未知我还没有去探索,所以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到底在哪。我认为在前期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拥有强大的行事动机,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为何而做,远比单纯做这件事情本身更重要。另外,选择比努力本身更重要,在正确的方向努力1分比在错误的方向努力100分耗费更小精力的同时,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强大的动机才能铸就强大的执行力。

从进入大学到研一结束,可以说是探索实践、摸爬滚打的5年,经过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良师指路”。我总算初步明白了我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最终我得出结论:选择杭州这座城市作为我未来主要发展的城市,但也不排除去国外发展的可能性,我会选择工业计算机视觉以及工业大模型领域作为我的主业,选择个人成长及医疗保健领域作为我的副业。在这些选择的基础上,不断训练自己的写作、演讲的软实力以及编程、算法的硬实力——这是我为自身量身打造的一套独特闭环系统,软实力的训练和硬实力的训练能够相互促进与提升。这是独属于我自己的事业版图,结合我独特的经历和故事,构筑了我将来进入人才市场时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独特竞争力。

过去,我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进行了诸多试错,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现在,我找到了自己将来要长期从事的领域,也建立了自己喜爱的生活;未来,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想要的是终身的成长、认知的拓展及阅历的丰富,我想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与满足。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我是一个河北人,所在的城市被称为“成语之乡”,我也受到了燕赵文化的滋养。我的家庭小康,还算幸福美满,无病无灾:父亲是国企工人,母亲是私企会计,他们会支持我做出的绝大多数决策,很多事情都让我自己做主;我的求学经历也还算顺利:小学、初中算是我们那个区最好的学校,距离我家只有不到10分钟的步行路程,在小学初中阶段,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由于“学习好”,当过小组长和班长还有课代表,可能这种“善于承担责任”的经历也为培养我的领导力埋下了种子。我也从小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以来都很优秀,我父亲的同事经常请教我爸:“你的孩子为啥那么优秀,你是怎么教育你的孩子的?”然而说实话,真的没有怎么教育,除了小学的时候我爸逼着我学了两年书法、六年级学了一段时间竹笛、说了挺多让我心烦的大道理之外,确实没怎么教育。教育我更多的是学校、小学初中去过的各类辅导班,我其实对辅导班的内容不怎么感兴趣,经常调皮捣蛋,但是通过辅导班我也认识了不少来自其它学校优秀的小伙伴。虽然如此,但是我初中时和发小一起上的数学物理一对二辅导班也帮助我们考入了市一中(中考我们是并列年级第五)。当年和我一起上辅导班的发小,目前通过保研,成为了北大医学部医学影像专业的直博生。

我从7岁的时候开始遭遇听力下降,9岁配了助听器,但是由于敏感害羞等原因迟迟不愿意佩戴。儿时的我很在意他人的眼光,直到高中时由于意外事件导致听力下降,不借助助听器难以和人正常交流,我才“极不情愿”地戴上了助听器。听力的不好导致我比同龄人更加敏感、自卑,但也激励着我比其它人更加努力、上进;除此之外,听力不好也让我更加安心地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不感到孤独,我会比别人更加独立。曾经我会因为下课时听不到小伙伴们的聊天,无法“愉快地”交流而懊恼,我也会感到“被他们孤立”,但如今反过来想,这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过滤掉无关的闲言碎语能够让我更加专注地学习;我也曾被人叫过“聋子”,但今天,我要告诉他们: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除此之外,健听人晚上睡觉时经常会被各种噪音困扰,但是我不存在这个问题,我晚上会睡得很香,基本不会受到外界噪音导致的失眠困扰。听力不好给我带来的是异于常人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我会先想办法自己解决,阅读和做事都能够带给我一些启发,如果这些尝试行不通,我才会考虑寻求外界帮助。听力障碍将我带入了无声世界中,起初我会感觉到被孤立,但现在我会很享受这种孤独,因为这种孤独是我产生源源不断灵感的源泉。

高中是当地最好的高中,距离我家只有10分钟车程。高考时由于一系列的非智力因素,导致我只考入了本省排名第二的高校,没能像我的其它同学一样,考入国内的名校。高中汇聚了来自市里和县城最优秀的学生,自己也是被peer pressure压得喘不过气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文理分科,我之前所在的那个班级被硬生生拆掉,我们班的同学感情非常好、学习氛围也很浓厚,但是硬生生成为了其它没有被拆分的班级的插班生,换谁都难以接受。我们原来班级的同学大多来自市区内,而我新加入的班级大多来自县城和农村,所以我会感觉无法融入这个集体,和同学多少产生了些矛盾。但回过头来看,圈子不同,不能强融,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高中时的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在处理个人感情和同学矛盾上耗费了太多精力。那时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搁置人际关系上的耗能和争议,抓住高考和学习的主要矛盾。

另外回过头来看,高中时的老师除了班主任之外,是不太有人情味的,后来我和高中同学聚会时,用了“么得感情的讲课机器”去形容高中老师;高中时所用的教材教案难以个性化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自己也是没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抓不住各科、各个知识点的重难点,盲目地刷题,这样就会导致学习成绩很难有本质的提升。导致的结果就是高中时各次模拟考试分数在530~570上下波动,高考以575分的成绩考入了省内综合排名第二的学校,没能想其它同学一样考入国内名校。

进入大学后,我一直在思考:我应该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是为了保研吗?是为了找工作吗?最后得到的答案都不是,读大学,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认识自己真实的样子,同时寻找出独属于自己的生涯发展之路。我出身于一个没钱没背景的普通家庭,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没人替我安排好前路,因此一切的打拼,都要靠我自己。大学阶段也是人生中试错成本最低的一个阶段,因此我要抓住一切机会野蛮生长。

我参加了想象得到的、我力所能及能够参加的一切活动:民乐团、创业精英班、各式各类的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等:作为民乐团的竹笛手,我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站在千人舞台上合奏民乐,感受奏乐美妙的同时也克服了自己的怯场;我曾和创业精英班的学长学姐们一同讨论创业计划书,聆听创业者的分享;我也参加了创业比赛并拿了省级三等奖,虽然不是真实创业,但也学到了创业的基本逻辑和团队协作的能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他们有的保研、有的创业、有的拿了大厂offer。也结识了很多老师,我印象最深的老师就是安传东老师,他上过《燃点》纪录片,是一个连续创业的草根创业者,也是一位有情怀的老师,他跟我们讲国学的重要性,讲“读大学,难道不看《大学》吗(指《四书·大学》)?”所以说听完那场讲座之后我把《大学》那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那时是大一下学期,直到现在,我还时不时地将《大学》翻出来看,每走过一个阶段,再回去读《大学》,我就会有新的感触。

我也的确为了保研而尝试过:我尝试好好上课提升绩点,大一结束后,我排名专业前五,是在保研的范围内的;我尝试参加竞赛增加保研分,参加了创新创业比赛和数学建模竞赛,也拿了一些省项目和省奖,但好像是“为了参加而参加”,这些竞赛大多是依靠团队,并没有给我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可以说直到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如何学习”。大二时,我结识了一个英语口语组织,并且参加了他们的暑期口语集训,没日没夜地练习口语并以此为乐,并且在大二上学期带了一个小团队,成为了小组长,那时我会每天早上6点起来,组织小组的成员,手把手地带领他们练习基础的英语口语音标并且每天练习讲话,我的演讲大致就是那个时候训练出来的。这时候因为精力没有放到专业课的学习上,专业排名也掉到了十几二十名,无法获得保研的资格了。

大三时我就面临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其实我是想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因此非常焦虑。本科期间的课程乏善可陈,我实际上已经很厌恶上课这件事情了。我对电路和硬件并不感兴趣,软件和代码虽然感兴趣,但是没啥基础,有点儿科研和竞赛经历,自我感觉还是“挺好的”。找实习吧,自己大学所在的城市是三线城市,实在是没有啥拿得出手的实习岗位;考研吧,实在不知道考啥专业,当时甚至新闻、心理、应用统计等专业都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本来打算考中科院微电子所,后来报了个上海科技大学生医工学院的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第一次来到南方,觉得上海挺好,也对人工智能比较感兴趣,就在2021年7月(12月考研)换了专业课,决定冒险跨考上科大的计算机专业,事实证明我这个冒险的选择是正确的,符合时代的潮流。在一所三线城市的大学,氛围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闭塞的,本科毕业的优先选就是考研和考公,直接找工作的很少,因为那座城市的实习环境也不佳。

考研初试考了318分(政80,英77,数88,专业课73),还好过了国家线(273分),也进入了复试。但是上科大面试的事实证明我只会考试的技巧,而没有多少干货,这是由于长期所处环境的鼻塞以及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导致的。上科大给了我两次面试机会,我都没有很好地抓住,反而在面临面试的时候陷入到了精神内耗当中。也很感谢我本科的一位老师给我推荐了中国计量大学,起初我是不想报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因为我不想从事计量行业,但还是准备了复试的专业课,并顺利上岸。上岸后我就在纠结选导师的事情,在官网上查询了很多导师的信息。但是有一天,从事机器视觉的汤老师给我发来消息邀请我加入他们课题组,通过面试之后我就加入了,选择了课题组的曹老师作为我的导师,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目前我和导师以及课题组的同学相处的很好,并且可以有机会研究我喜欢的人工智能。我本科毕业设计也是深度学习图像分类相关的课题,因此这个课题为我之后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初步打下了一个基础。

在准备考研复试的时候我也参加了春招,拿了深圳比亚迪见习电子工程师和上海芯旺微电子公司FAE的offer,前者税后收入6000/月,后者税后收入10000/月,在大城市可能也没法存下什么钱。也是因为考研上岸,就放弃了入职。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可以先入职实习试试,不是吗?但我也会觉得放弃这些职位是对的,因为我选择了一个我自己更加喜欢、也更加有前景的专业。

本科阶段到这里就结束了,虽然说看起来不那么“优秀”(我也有很多同学通过考研、保研进入985211高校),但起码算是达到了一个令自己相对满意的结果。大学期间入了党、考了研、拿到了工作offer、也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保持了积极锻炼的习惯,读了很多书、享受过艺术的美妙、也拿了一些奖项证书。我认为大学教给我的,是如何成为当代社会一名优秀的、负责任的公民,技术会淘汰会迭代,但是拥有领导力、沟通力、学习力、迁移力等软实力,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尽管本科时的老师已经做到全心全意地为同学们服务,自己也是尽全力地拓展了自己的能力边界,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弥补地处三线城市的天生短板,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是自己需要面对的现实。倘若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设施、同样的学校放到一座新一线城市,那我或许会少走很多弯路吧。

在本科阶段我并没有想好自己将来真正想做的是什么,大部分的时间也是“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看到有“机会”,想都不想就抓住,而不是想:这和自己真正的目标有什么关系呢?很多人本科的时候就热衷于保研,但是他们貌似并没有想清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大二时,内心的声音告诉我:你不要赢了保研而输了人生,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保研,缺乏意义感是我在内心中放弃保研的真实原因。当时我也一度很迷茫,但今天的事实表明:我对意义感的追求是我如今活的快乐、幸福、知足的原因,明确了意义、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而尝试出来的清晰目标,是促使我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如果当时考研没上岸,我也会接受它,安心地去上海打拼,“尽人事,听天命”,在命运的抓手前,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因此我只能服从命运的安排,“跟着感觉走”即可。

去年9月,满怀着憧憬和期待,我来到了杭州这座城市读研。研究生录取后的暑假,我阅读了《人间杭州》这本书:自古以来,杭州这座城市偏安一隅,一直没有大的战乱;两宋时期,杭州迎来了古代发展的顶峰,让柳永留下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名句;进入新世纪,杭州乘着电商发展的东风扶摇而上,站在浪潮之巅,一跃成为了电商之都和互联网之都。目前杭州也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因此选择杭州这座城市,从事人工智能行业,将来一定大有可为。在杭州的这一年时间里,我也游遍了杭州的各个景点,参加了一些各行各业的展会,我所做的这些,是让我能够对大环境有所感知,也让我能够在心理上和这座城市建立联系。我在杭州的生活比在河北更加舒服,因为杭州这座城市具备了我想要的一切,具备了我将来建立理想生活的必要条件。

当然我在研一刚入学的时候就得到了初步的判断:我要研究深度学习,进入人工智能行业——然而这只是判断,还没有得到印证,我的内心还是有些惶恐不安:

  • 从宏观层面,这种不安来自于自己的学校、专业和所在的课题组,以及用人单位对于图像算法工程师的要求:我自己并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所以图像算法工程师需不需要再学习一遍计算机专业科班的知识?我的专业的确是全国排名前列的专业,但严格来说不属于人工智能的对口专业,所以从事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目前课题组新开人工智能方向还没有多久,只有一名研三的学长从事人工智能,而且他描述发论文很难,研二的学长学姐并没有多少以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的,因此根据课题组现有的情况,我还要不要继续坚持我自己选择的方向?课题组的老师们对于实习的态度如何呢?
  • 从微观层面,这种不安来源于自己:我一直听说人工智能行业的门槛很高,尽管我是硕士研究生,但是心里没有底气是否能够够得上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一直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那么除了从事图像算法工程师外,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其它岗位或者其它行业的其他岗位是否有可能呢?比如我对数据感兴趣,那么是否可以考虑成为一名数据挖掘工程师或者考虑成为一名AI产品经理?我可是有三次数学建模经验的呀!既然人工智能行业越往上读收益越高,那么我要不要再继续考虑往上读个博呢?

总的来说,研一刚刚入学时的我只知道做这件事情(从事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是正确的,但是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是正确的?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何在呢,单纯提高模型精度的意义何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继续开始了探索旅途:我认为我所做的一切探索,都可以被称为“社会实践”,恩格斯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虽然我是理工科学生,从微观上讲我只需要搞好自己的学习和科研,但是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我也不大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所做的一切探索,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在社会中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这个“立足之地”也可以被称为是“舒适圈”与“甜蜜区”,是“我喜欢的”、“我擅长的”、“这个社会需要的”三者的交集。我也想弄清楚:将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的,我要认识一些前辈,从他们身上找到将来自己的影子。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认为研究生录取之后直到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在用亲身行动印证“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天生热爱探索的性格也让我做了诸多尝试,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我在探索自己当下能力边界的过程,也就是说了解自己的“止”在何处。如果我出现了“越界”,实际上自己会感到焦虑不安,压力过大,会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产生;反之,如果我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事(阅读、编程、演讲、写作等),我会很快乐,做这些事情时也会感觉得到时间流逝的很快,能够进入到心流状态,会感觉自己很轻松。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自己当下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是“活在当下”、“实事求是”的一种表现。

我加入的第一个创业小组是北京师范大学ZM学姐的创业团队,他们做的是基于VR的心理测评,但是我也是对科研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但最后还是没有做成,因为我的确是对这个项目“感兴趣”,但是我的导师不会给我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人工智能+心理学实际上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因此我放弃了。

同时我也参加了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我的研究生学校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水平排名全国前列,历年获奖率也名列前茅。可惜这和我个人并没有半毛钱关系——是的,我意识到学校的荣誉并不代表自己的荣誉。我也的确组织了一个团队准备数学建模,可是沟通都在线上,单听老师讲课而自己不在下面练习的话根本就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数学建模竞赛需要四天高强度比赛,需要熬夜,但我没有熬夜的习惯,因此这次比赛以失败告终。同时我也认为我们学校的数学建模竞赛吹捧成分较多。在战术上,老师的确可以通过组织数学建模竞赛获得荣誉;同学也可以通过获奖获得奖学金的加分,数学建模竞赛的确可以锻炼思维,但前提是个人不是“为了参加而参加”。但是在战略上,很多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好像都是为了荣誉而去,备赛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都是被片面的宣传吸引,而没有真正想清楚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动机:是为了求职呢?还是为了继续读博?这些竞赛真的是通向求职或者读博的必要条件吗?所以我只在研一刚入学时参加了一次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今年的研赛我不会再参加,因为建模的基本思路我已经学到了,但是建模的内容和我将来想从事的方向关联不大。

由于本科时没有加入过学生会这类学生组织,所以我研一时加入了校研会,担任了学科部负责人。我组织或者参与了几场活动,其实活动本身没有什么含金量,组织能力我本身就具备,所以校研会无法带给我什么成长。校研会的确汇聚了来自各个学院的高素质人才,我也希望能够在校研会交到朋友,但校研会的人员构成还是以法学院、马院等文科学院居多,而我是理工科学生。仍然是圈子不同,不能强融嘛。在这个组织里,充斥着文山会海和种种规则,担任负责人很占用我的时间和精力,在校研会里我也和其它同事闹过一些不愉快,因此本着“只筛选不改变”的原则,我在研一下学期开学就退出了校研会。我注重的是在校研会内部我的工作能否给大家带来价值、能否获得大家的肯定以及正向反馈,而不是主席职位、加分、获奖之类的虚名,在校研会内部,我自己的心态也是惶恐不安的。所以说如果我在这个组织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定与满足,那么我会首先反思自己的问题,如果我坚信自己没有问题,那么我只能选择退出。同时我也辞任了琐碎工作很多的院研会文艺部干事职位,只保留了班级班长的职位。由于我们研究生是纵向成班(按照课题组研一,研二,研三都在同一个班),由于研一时作为班长的积极工作和贡献,因此我也被前任党支书推荐,即将在研二出任我们班的党支书职位,珍惜身边的人,服务身边的同学,这对于我来说就是力所能及、能够产生正向反馈的事情。

2022年12月,也就是研一上学期结束后的寒假,我没有回家,而是去了海南三亚后海村的一个青年旅社当义工,这是我踏入真实社会的第一站。和父母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这是两种认知的激烈碰撞,父母脑中的传统观念一时难以改变,甚至我也和父母在电话中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是我却坚持我心中的想法——因为当义工是我长期以来非常向往的,经过和店长、父母的不断沟通,最终得以成行。我最讨厌父母说的一句话:“身边人都不去做义工,你也别去了”,那只能说明父母的目力所及只有这些,而我只有去到三亚,才能认识更多的义工伙伴。我一个人乘着飞机,降落到三亚,体验着分手的心理痛苦和吃坏肚子的身体痛苦,起初义工做得也并不顺利,经常会被前台小哥骂,但是我会坚持做下去。三亚青旅的前台义工,做的也是很琐碎的工作:帮助前台小哥办理入住、回收布草、引导客人等。但是这一次旅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刷新了我对工作的认知:我见到了因为工作不顺利而辞职旅行的背包客,我也见到过做宝石经销商实现财富自由却重回学校读研的姐姐,我所在的那家青年旅舍的两位前台小哥,虽是农村家庭出身,却属于家里有产业的“富农”,做前台仅仅是为了不让自己太闲着,“找个活干”;更不要说民宿里的保洁阿姨,家中的农产每年能够给她带来200万的净收入。在这之前,我周围的环境大多数是勤勤恳恳的打工族,但是来到三亚之后,我发现创造收入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我到社会上真实走了一遭发现,我在学校里所做的什么校研会啦、竞赛啦、奖项证书啦根本不值一提,没有人会关注你的过去,社会只会关注你现在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能够做到什么样的事情。

三亚的碧海蓝天、热带雨林、南山观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令我体验最深的仍然是形形色色的人,伴随着皇后湾升起的第一缕阳光,Lily带领的团队开始了她们一天里的第一场瑜伽;在白天,在爱彼迎远程工作的程序员浩然也许窝在宿舍或者坐在前台大厅写代码;许许多多的游客都会选择去皇后湾冲浪;在夜晚,后海村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酒吧里的音乐声和酒杯的碰撞声此起彼伏。在三亚,我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和小伙伴们一同在烟花璀璨的海滩上跨年、第一次在酒吧调出金汤力酒、第一次乘船登岛、第一次帆船出海......我在后海村看过了十几次海上日出,也在离开三亚前,登上鹿回头看到了最后一次日落。这是我认知边界的第一次大型拓展,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当然我也去过无数次杭州西湖,但是在我的脑海里,远没有去三亚那么震撼。

 1月22日,我结束了三亚之旅,去到了位于浙江安吉的DNA数字游民公社。DNA以及安吉创意设计中心ACDC实际上是一种创新型的共居和办公空间。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达使得新的办公形态随之产生,包括但不限于程序员、设计师、艺术家等群体离开公司大楼,开启了远程办公模式。成为数字游民的好处在于可以平衡工作与生活,自由地支配时间;但它的劣势在于难以获得持续的收入和保障。注意,这里讨论的是大多数年轻的“自由职业者”,而那些“厦门5套房”、“早已实现财富自由”的“数字游民”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于我而言,DNA更像是一个开放的大型空间。在这里,可以共享办公、共享饮食、共享新鲜的空气和水。这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环境,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人相聚于此,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我和伙伴们一起登龙王山、爬茶山,还在农历新年一起做了一顿美妙的年夜饭,其乐融融。通过和数字游民们的交流,我也看见了不同人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他们的身上,会不会有未来的我的影子?他们和我一样,都是来自各行各业有想法、敢实践的独立个体,那么我会去想: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何处?

开学后,我也没少和职场前辈聊天,我通过微信公众号活动结识了阿里的数据工程师无庄学姐和字节跳动的AI产品经理子璇学姐,和字节跳动的研发工程师陆安学长。通过和他们的交流,我更能体会到的是拥有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如果你想要获得一份工作,那么就一定要仔细阅读招聘JD,简历上的项目要按照JD中的要求一个一个补齐,所有和招聘JD无关的,都不算做加分项,有些甚至会算作减分项——这个就是找工作的潜规则。因此找工作的逻辑很简单: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那就要清空过去所有与此无关的经历,瞄准一个工作方向,全力以赴根据这个方向做项目、补短板,任何与这个方向无关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及。任何人,只要找准了合适的目标,并且咬定不放,经过3个月到1年的准备,是足以找到与这个方向匹配的不错的工作的。学历在找工作时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而不是必须条件,双非研究生的学历对于绝大多数岗位已经能够达到要求了,所以对于就业而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一度因为看到优秀的同龄小伙伴去到各个大厂实习而焦虑。研一下学期我也考虑过投递产品经理的实习简历,但经过和子璇学姐的面试之后,感觉自己还差的很远而作罢。学校也发布了暑期政务实习的岗位,我报名了区统计局的住户调查政务实习岗位,“入职”的那天早上,我满怀期待地和前辈进入了统计局的大门,但是单位的负责人就问我“以你现在的水平,能否独立完成数据查询及汇总程序”,但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的确,现在的企业需要的是召之即来,来之即战的员工,大多数企业是不会给我们多少时间去学习和探索的。所以,如何获得一个好的职业生涯呢?很简单,你的所学能够迎合企业(单位)的需求就可以了,大多数企业可不希望技术人员是个小白,“我愿意学”这句话在用人单位看来会像是画饼,所以,自己能够拥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是至关重要的。我一度因为难以抉择是实习还是继续科研变得很焦虑,但是我在DNA认识的朋友跟我说:“你要坚定自己的方向是准确的,这样实习才是有价值的,就算要找实习,你也要想清楚自己在干嘛,因为时间是宝贵的”。经过和导师和朋友的沟通,以及自己的评估,我认为自己难以在短短两个月内实现甲方提出的需求,即使硬着头皮去实习,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因此我决定放弃这次实习,转而回到我自己的日常科研当中,选择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我的确是放弃一个小机会,选择选择积累,进而争取未来潜在的更大机会,这也是人生需要拥有的战略定力。

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本科开始,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发现更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甜蜜区”,并在甜蜜区深耕。同时不断去筛选“我想做的”和“我不想做的”,一步一步细化自己的选择,最终探索出独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开始理解每个人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职业边界,譬如我问我的发小一些关于软件编程的问题,尽管他的编程技术很高,但并不是我提出的所有问题他都能帮助我解决;我询问字节产品经理学姐一些问题,尽管我对运营、研发、产品都会感兴趣,但是她能且只能帮我解答产品相关的问题;同样地,我询问曹老师的问题,也仅限于技术领域,尽管他是我的导师,但我也不大可能将我的一切向他和盘托出,因为导师也有他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不擅长的领域。边界这个事情也会涉及到个人的定位、个人的标签,正如我想去做统计局的实习,我的朋友们都会问:你不搞人工智能了吗?所以这时候我明白了,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那么我在这个领域内部深耕就行,任何在专业领域越界的事情我都尽量不要参与,因为“隔行如隔山”。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不是所有的钱都要自己出",这就彰显了团队的重要性,既然我找到了自己相对擅长的领域,我就要把这个领域相关的事情学透,不要在关注其它领域上浪费太多时间,如果涉及到其它领域,我会将它们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干。如果说发生了越界,首先我会自己感觉很焦虑,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自己的精力,另外也会给他人带来不便。

人工智能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在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短视频创作、心理咨询及治疗都会有应用,而这些应用背后对应的是不同的行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期,如果时间、精力和资源有限,那么就要抓住离自己最近的机会,去做“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例如人工智能+心理学我就无法做到,这虽然也是人工智能,也会涉及到深度学习模型,但是如果想要做好,也必须深入了解这个行业,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当时我也一度因为想参与到北师大心理测评的项目不得而焦虑,但这是“向外求”,实际上机会就在自己手边,我需要抓住它。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隔行如隔山”,即使是人工智能,它也会细分到多个行业多个领域。

我要做的领域是工业场景下的计算机视觉——既是导师给我的课题方向,又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从我有限的认知出发,工业场景实际上要比现实场景更加复杂,不同的工业制造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系统实现不同的功能,所以说针对这种特定系统实现特定功能是有一定难度的。以电路板焊点缺陷检测为例,电子贴片厂目前大多使用人工目检的方法,这种方法会导致目检者产生疲劳,同时工厂也会耗费比较大的人力成本;但如果能够开发出一套视觉检测方案,自动地检测缺陷的种类及所在位置,那么就达到了方便、快捷、准确地检出缺陷的目的。

计算机视觉也是人工智能的分支,大家所熟知的ChatGPT是大模型的一种,也属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第一枪在搜索引擎领域打响,ChatGPT之后,Bard、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大模型逐渐涌现,各个国内大厂在大模型领域激战正酣。与此同时,行业大模型也已经成为了各家共识,那么哪个行业会成为大模型的第二个主战场呢?答案是工业。目前市面上可见的大模型主要应用于服务业领域,更多地是一些生成文本、图像的功能;而工业生产场景会具有更加细分、非标的需求,这就需要个性化的开发与支撑。现在我所做的项目就是机器视觉电路板焊点缺陷检测,它也可以被视为将来大模型在工业场景应用的一个雏形。

工业场景下的计算机视觉算法,以及工业大模型,既是我未来要主攻的方向,也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工厂才是这个世界上沉默多金的大多数,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我相信我未来可以成为工业领域的领导者、先行者、标准的制定者,这是一片蓝海,是未来能够大有可为的领域。之前我会被网络上的观点裹挟,对于工厂有种天生的惧怕,但是曹老师带我去了几次工厂之后,我发现“其实也没什么好怕的”,我将来要聚焦于to B的业务,我服务的甲方将会是各种制造业工厂,我的角色将会是工程师,这和在工厂单纯“拧螺丝”的工人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本身就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研究的方向是机器视觉,所以我不从事高精尖制造行业,会有些可惜。如果把过去所有的经历清空,只看我现在所拥有的,那么我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我独特的行业站位,这是大多数人难以复制的竞争力,“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只要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整个世界的大门都会向你敞开。

大约三个月前,我也结识了成长俱乐部的小伙伴们,在那里学习了职场生存、财商、领导力和沟通力的课程。也认识了一群积极向上的小伙伴,他们都是在职场混迹多年的前辈,能够起到引领我的作用,比我健康自律、比我信息量大、比我更加热爱学习和钻研——这是一个优秀的圈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眼界,满足了我的社交需求。

所以,这篇文章算是我对人生前23年经历的一个小小的总结,着重复盘了研一一年的探索历程。

我进一步明确了当下自己所处的生态位:从发展趋势讲,智能制造行业发展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基石地位决定了它未来一定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目前拥有的资源讲,我所在的柔性制造与机器视觉课题组独特的行业站位构筑了不可复制的比较优势;从自身优势讲,我自身拥有的丰富社会实践经历塑造了我与众不同的独特人格,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初步具备领导力、沟通力和决策力等软实力,我无需担心被人工智能替代,因为人工智能只是我的工具之一,我是驾驭人工智能的人。

在上述软实力的基础上,我也明确地知道了自己将来要走向何处,从而针对性地学习市场需要我学习的技术——单个的技术本身并不难学,难学的是将不同技术整合起来,用于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我想,这也许是蒋老师一直向我们强调的“系统思维”,以及“聚焦的力量”。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将我的独特优势发挥到极致的工作,找准一个方向聚焦努力力。这就需要将过去的一些羁绊清除,珍惜自己当下拥有的,基于自己当下的现实,全力以赴奔向未来的那个光明前景!

我只需要在这些领域里不断深耕即可:

0ad0f8a4533a451ebdc9fcf1f286e5c9.png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hkb.cn/news/12536.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长河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OpenAI CEO亮相“AI春晚”,与张宏江隔空问答:10年内会有超强AI

《AI未来指北》栏目由腾讯新闻推出,邀约全球业内专家、创业者、投资人,探讨AI领域的技术发展、商业模式、应用场景、及治理挑战。 文 / 腾讯科技 苏扬 、郝博阳 凭借ChatGPT走红的OpenAI,成为行业争相追逐的对象,刚刚,…

诸神之战!一文盘点中国“大模型”玩家们

开年以来,全球 AI 大模型行业,鲜花着锦,比肩继踵。微软、Google、Meta、百度等科技巨头你追我赶,掀开了大模型“军备竞赛”时代的序幕。新的挑战者入局,大模型概念不断走高,众多 AI 企业纷纷宣告进军&#…

Chat的提问工程师,要上线了你慌不慌?

一、什么是Prompt? (1)Prompt的概念 我们在使用GPT的时候,给GPT发送的消息就是Prompt. 例如,当我们问ChatGPT"WPS是什么软件?"时: 其中,"WPS是什么软件?"这句话就是Prompt. (2)为什么要学习Prompt? Prompt是我们和GPT交流的方式,我们需要让GPT了解…

前端已死?全栈当立?取法于中,仅得其下。

开篇明义,前端已死?根本就是扯淡。前端技术精微渊深,驳杂宽广,除了基础的 HTML、CSS 和 JavaScript 技术外,前端技术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相关技术和工具,比如前端框架、UI 库、自动化构建工具、代码管理工具等…

我发现ChatGPT的一个规律,只要向他确认它就可能否定自己先前的回答

今年以来ChatGPT火爆了,我也经常使用它来做一些文案优化,很多时候确实挺聪明的。 例如: 我的问题:玉皇大帝住平流层还是对流层 它的回答:玉皇大帝是道教中的神明,关于他的居住地在道教经典中并没有明确的…

985本科生虽然水,但学历还是很管用!

原文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234322 01 前言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比较有争议:「为什么有些 985、211 的本科学生即使在大学里混得很水,在找工作时学历却那么管用?」考上了重点大学,就真的能够高枕无忧了…

Stable Diffusion云端部署只需三步, 不吃电脑配置, 模型快速部署

牙叔教程 简单易懂 我是小白, 小白跟我一步一步做就可以了, 鼠标点两下就OK了, 学点新东西, 好吗? 不想学的就走吧, 离我远点. Stable Diffusion是什么 Stable diffusion是一个基于Latent Diffusion Models(潜在扩散模型,LDMs)的文图生成…

ChatGLM-6B的P-Tuning微调详细步骤及结果验证

文章目录 1. ChatGLM-6B 1.1 P-Tuning v2简介 2. 运行环境 2.1 项目准备 3.数据准备4.使用P-Tuning v2对ChatGLM-6B微调5. 模型评估6. 利用微调后的模型进行验证 6.1 微调后的模型6.2 原始ChatGLM-6B模型6.3 结果对比 1. ChatGLM-6B ChatGLM-6B仓库地址:https://g…

源码中常见的 where 1=1 是一种高级优化技巧?

你是否曾在 SELECT 查询中看到过 WHERE 11 条件。我在许多不同的查询和许多 SQL 引擎中都有看过。这条件显然意味着 WHERE TRUE,所以它只是返回与没有 WHERE 子句时相同的查询结果。此外,由于查询优化器几乎肯定会删除它,因此对查询执行时间没…

启动您的 MySQL 查询:ChatGPT 如何帮助您检索 MySQL 数据

本文涉及到的相关软件,dbForge Studio for MySQL和ChatGPT,在您尝操作前,请务必先确保两个程序都正常运作哦,废话不多说,开始上干货! Devart 提供包括Oracle、SQL Server、MySQL、PostgreSQL、InterBase以及Firebird在…

ChatGPT与深度学习的完美融合:打造智能化推荐系统新时代

PNN | AutoRec | 推荐算法 NFM | ChatGPT | 深度学习 新技术如ChatGPT、LLM、AIGC等的兴起,使推荐系统拥有更强的学习和预测能力。然而,推荐算法仍然是深度学习推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推荐算法和这些技术应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推荐…

为什么有些 985 的本科学生即使在大学里混得很水,在找工作时学历却那么管用?...

大家好,我是老赵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比较有争议:「为什么有些 985、211 的本科学生即使在大学里混得很水,在找工作时学历却那么管用?」考上了重点大学,就真的能够高枕无忧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做…

如何使用租用的云服务器实现神经网络训练过程(超详细教程,新手小白适用)

超级感谢up主7_xun的B站教学视频:适合深度学习小白的CV实战——在AutoDL上租用云服务器跑YOLOv5的全过程 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A4y1o7Ph/?spm_id_from333.1007.top_right_bar_window_history.content.click&vd_sourcee482aea0f…

FBEC大会 | 全球元宇宙CEO峰会演讲干货汇总

2023年2月24日,由广东省游戏产业协会、深圳市互联网文化市场协会指导,陀螺科技主办的FBEC未来商业生态链接大会,在深圳福田大中华喜来登酒店6楼宴会厅盛大召开! FBEC大会以“勇毅前行逐光而上”为主题,以具有行业前瞻洞…

GPT-4老板称害怕ChatGPT/ 李彦宏:文心一言符合预期/ 马斯克欠账不还…今日更多新鲜事在此...

日报君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大家好,今天是3月20日星期一,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周。 经历了上一周GPT-4带来的疯狂,科技圈又发生了哪些新鲜事,一起来和日报君看看~ 李彦宏回应外界对文心一言反馈 这两天&…

芯片架构标准首次由中国企业牵头/ 周鸿祎建议大学生做AI训练师/ 港科大不禁ChatGPT…今日更多新鲜事在此...

日报君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工作日最后一天,明天就能尽情嗨皮了~ 今天科技圈都有哪些大事,一起来和日报君康康吧。 周鸿祎称大学生可做人工智能训练师 训练AI,在数据知识标注方面还有所欠缺? 周鸿祎直接…

ChatGPT吸走谷歌人才,谷歌云CEO:AI新游戏刚开场,莫慌

鱼羊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ChatGPT搜索被微软抢先一步,内部AI人才又被OpenAI频繁挖角。 最近的谷歌,着实有些内忧外患。 最新曝出的信息是,谷歌的高管们,正在努力安抚员工们不安的情绪。 据Insider消息,…

寻找中国版ChatGPT,量子位邀你共同参与中国AIGC产业峰会

组委会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ChatGPT一声枪响,AIGC直接起飞,晋升科技圈最热话题。 问题和争论随之而来: 谁能做出中国版ChatGPT? AIGC是概念炒作,还是真正的「互联网诞生时刻」? …… 机遇与…

总价61亿,“ChatGPT之父”即将收获一个核能公司IPO|钛媒体焦点

OpenAI CEO奥特曼(Sam Altman) ▎“20世纪是碳基能源的世纪。我相信22世纪将是原子能(核能)的世纪”,OpenAI CEO奥特曼表示。 作者|林志佳 编辑|李小年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ChatGPT之父”、O…

ChatGPT之父:OpenAI不会很快上市 因为会限制我的决策权

雷递网 乐天 6月7日 随着ChatGPT的走红,人工智能企业OpenAI及ChatGPT之父、CEO Sam Altman也炙手可热,公司何时上市,也成为外界关注点。 据外媒披露,Sam Altman参加一场活动时表示,OpenAI不会很快走向资本市场&#x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