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服装从生产到消费者,跨越农业的棉麻种植、畜牧业的毛丝供应、工业化工原料生产,再经过纺纱、坯布织造、面料研发生产、辅料(如:纽扣)加工,到按设计打版、试生产、原产品量产,最后由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交付给消费者,整个供应链环节可谓是漫长。
服装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从“中国智能”到“中国智能制造”的故事,让许多中国科技企业也迅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智能制造”,也让许多智能制造企业展示了他们的“智能制造”能力。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呈现出向发达国家“反向转移”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成本优势的降低,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也开始在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较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
像孟加拉国的服装业已有近40年的历史,全国拥有纺织厂2000多家,服装加工厂6000多家,服务于全球各大品牌,主要出口欧美、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因为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一直吸引外贸订单的主要因素。
2021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稳定、不确定,给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带来进一步的突出。国外疫情严重的时候我国控制的还算理想,但我国外贸环境因疫情及多方面因素叠加而动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疫情冲击下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加上原材料和电力供应短缺、生产物料和海运费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构成巨大挑战。
随着工业和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走低,能源及原材料价格暴涨,我国除了对外贸易订单“外流现象加剧”外,目前还出现了另外一种不可低估的新压力——毁单现象陡增。有经济学家这样表示,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从外部来看,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复苏动能被削弱,这可能会令我国贸易顺差加快收窄。与此同时,尽管中国经济率先复工复产,但我国出口定价能力有限。比如有的外商担心物流没保障,就会同时下很多订单,谁先送货入库,就把尾款结给谁,而他最多损失订金罢了。
因此,我国企业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只有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才有可能提升企业的运行质效,留住高价值订单。虽然中国产业某些特定环节的“外溢”是必然,但并不太担心所谓制造业转移问题。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有三个:一是产业链非常完整;二是国内14亿人的统一大市场带来的成本优势;三是工业4.0应用带来生产效率提高。东南亚国家的制造在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产品取代中国制造会是趋势,中国也要竞争及淘汰一些缺乏竞争力的行业,但就整体而言,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不会取代中国制造。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迅速、发展战略清晰。(' sofastsoft . com ')2016年12月8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颁布。根据《规划》,2025年前,我国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近年来,制造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稳步提升,制造业企业设备数字化率和数字化设备联网率持续提升,对比传统制造来说:1.制造设计更突出客户需求导向,在技术手段上可以做到虚假与现实相结合,可实现需求与设计的实时动态交互,设计周期更短;2. 加工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生产组织方式更加个性化,检测过程在线化、实时化,人机交互网络化,加工成型方式多样化;3. 制造管理更加依赖信息系统,例如:更多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更多人机交互的指令管理模式,涵盖上下游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的数据交互和管理沟通等;4.智能制造的产品服务可以做到涵盖整个产品生产周期,真正实现产品从制造到终结的全闭环管理,能够极大提高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更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