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内心有一套价值观,有一套世界观,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无论我做任何的事情,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学习也好、去做社区也好、或者是结识朋友也好、去聊天也好,背后的价值观在内心都是一整套的,互相之间是不会有矛盾的,而且甚至互相之间是会有促进的。
本篇内容采访于 2022 年 10月。
大家好,我叫庄表伟,我今年46岁,我是开源社的理事,现在工作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做开源相关的管理工作方面。
Q1
您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就我自己觉得我不是一个偏理性的人,但是我是一个有理性能力的人,如果这件事情需要我花时间动脑筋把它想清楚的话,我能够把它整理得井井有条的,但是平常我一般不这么用脑子。需要的时候我去整理,但是平常过日子的时候其实没有那么理性,或者说是比较随性的,其实还是算跟着感觉走,比如说有些事情我觉得好玩,我就会去多去做,有时候觉得没啥意思,就往后退就不干了,所以并不是很多时候都是责任心的驱使,而是一种兴趣,或者说觉得比较有意思,就会是属于兴趣引导或者说兴趣驱动型的,我如果不是在开源社这样的干,我在华为也待不了那么久,因为华为的工作没有那么好玩,但是另外我还有一个业余生活,在业余生活里面干得挺开心的,所以也还好。
Q2
为什么会选择开源社?
开源社其实最大的就是它的氛围,我们会在整个开源社里面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愉快,但是又志同道合的一种氛围,所以才会一直干到现在。
(当时)我们还在搞一个叫做我们的开源项目,全国各地其实有很多的开源人在那个时候都非常的孤单,都不知道其他人的存在,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人孤零零的,要么直接跟国外的开源社区打交道,中国的开源人互相之间还没有串联起来,那个时候是一种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各个地方的状态。大家还没有有意识的说我们是开源人,没有这样的意识,然后我就说我们发起一个活动叫“我们的开源项目”,于是就在全国各个城市跑,在每个城市组织论坛(meetup),大家来聚会,所以很多开源的朋友在那个时候认识的。
Q3
可以讲讲您的工作经历嘛?
华为是我待的第九家公司,很乱来嘛,不是我故意的,有些公司它自己就倒了,没办法,第一家公司是大学一毕业进去待了两年,再后面就进了盛大创新院,然后再后面是进了华为,其实当中还有2家小公司,有1家干了3个月,还有1家干了6个月,虽然现在回顾起来可以很乐观,当时是很痛苦的,至少就是说印客网的那家公司他把我开掉,然后还去法院起诉我,还说我违反劳动法,那是很痛苦的,就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所以打官司的事情也是有经验的。又能怎么办呢,反正总会过来。
关于知行合一:
之后我再回过头来去看我的行动结果是怎么样,这个时候我要再去观察,得到对结果进行观察,重新分析再做判断,可能需要修正我的行动,是这样的一个循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可能能做出更加有效的判断,这是一种我觉得更加讲求实际的伦理学。其实后来我发现我想通的东西和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是一回事,所谓知行合一就是你首先得足够的知道,然后你才能够做到一个跟你知道的部分完全契合的行动,这个时候叫做知行合一。
Q4
您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中判断的
依据是怎样的?
判断的阶段其实有两个原则,都是儒家的,第一个原则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或不做的判断。
假设我已经决定要做了,那么这个时候该做哪个方案,比如说 a 方案还是 b 方案,这时候也有一句中国传统古话,叫做两害相权取其轻,我选择的是一个坏处最小的方案,但是这个坏处最小,其实又涉及到我前面的分析部分,我怎么去分析这些方案各自有什么坏处。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涉及到的是预测,就是说我要去预测未来,假设我有 a 方案,我有 b 方案,假设我去做了以后,他们分别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要去预测它。那么这个时候其实如果不用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会另外选一个词叫做最小后悔原则。比如说我已经去做了这件事情,我预测将来我不会为我今天的决策后悔,但是其实我肯定会后悔,假设我不管选 a 还是选 b 我都可能会后悔。那么我只能够选一个我将来最不会后悔的原则,那就是做一个,我将来问心无愧也好,我将来能够心安理得也好,我将来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当年做的选择也好,这就是一种人生态度。
作者 | 邵佳怡 邵珂佳 钱欣玥
编辑 | 王梦玉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开源社与 Dev.Together 2022
什么是开源
开源社简介
开源社成立于 2014 年,是由志愿贡献于开源事业的个人成员,依 “贡献、共识、共治” 原则所组成,始终维持厂商中立、公益、非营利的特点,是最早以 “开源治理、国际接轨、社区发展、项目孵化” 为使命的开源社区联合体。开源社积极与支持开源的社区、企业以及政府相关单位紧密合作,以 “立足中国、贡献全球” 为愿景,旨在共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开源生态,推动中国开源社区成为全球开源体系的积极参与及贡献者。
2017 年,开源社转型为完全由个人成员组成,参照 ASF 等国际顶级开源基金会的治理模式运作。近九年来,链接了数万名开源人,集聚了上千名社区成员及志愿者、海内外数百位讲师,合作了数百家赞助、媒体、社区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