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虫鸣概览
- 虫坛文化
- 蟀种纷呈
- 中华蟋蟀
- 宁阳蟋蟀
- 刻点铁蟋
- 长颚斗蟋
- 油葫芦
- 棺头蟋
- 中华灶蟋
- 小素蟋
- 树皮蟋蟀
- 花生大蟋
- 斑腿针蟋
- 其他鸣虫
- 树蟋,又名竹蛉、邯郸
- 梨片蟋,又名金钟、天蛉、绿蛣蛉、银琵琶
- 凯纳奥蟋,又名石蛉,鳞蟋
- 黄蛉蟋,又名大黄蛉、黄针蟋蟀、黄蛉蟋、黄蛉
- 虎甲蛉蟋
- 钟蟋,又称马蛉
- 捉养之乐
- 捕捉
- 容器
- 环境
- 喂养
虫鸣概览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雌雄最明显的区别在尾部的产卵器。只有雄的才会发出声音,它是利用翅膀磨擦发声的。
- 雌性尾部正后端有针孔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连同臀部两侧的尾巴,乍一看像长着三只尾巴,翅小,不会鸣叫。
- 雄虫尾部没有针状产卵器,只有自臀尖向斜后方长出的两只尾巴,会鸣、善斗,有互相残杀现象。
虫坛文化
在玩蟋蟀的圈子里都是以蟋蟀是否可以 “出将” 为最大的关注点,也是评价蟋蟀价值的最高标准。
“出将” 指的是某只蟋蟀具有成为优秀斗蟋(即能在斗蟋比赛中获胜)的潜力或表现。被认为 “出将” 的蟋蟀首先应具有好的品相,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包括凶猛好斗、力量强大,同时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如理想体型和健康状态,还具备独特的气质和个性,如勇敢无畏、聪明机智。
圈子里常用的一些行话:
- “将军虫”/“虫王”:战斗力超强的顶级蟋蟀。
- “干老细糯”:形容蟋蟀品质,分别指虫身干燥、成熟老辣、细腻、质地柔软有韧性。
- “大头”:头部较大的蟋蟀。
- “阔项”:脖子宽阔的蟋蟀。
- “大牙”:蟋蟀的大颚。
- “长衣”:翅膀较长的蟋蟀。
- “六足健全”:六条腿完好无损的蟋蟀。
- “下地”:去野外捕捉蟋蟀。
- “撬子手”:野外捕捉蟋蟀的人。
- “收虫”:收购蟋蟀。
- “开毛口”:让新蟋蟀进行第一次战斗。
- “交口”:蟋蟀双方开始用大颚互相攻击。
- “上风”:战斗中占据优势的一方。
- “下风”:战斗中处于劣势的一方。
- “贴铃”:雄性蟋蟀与雌性蟋蟀交配。
- “秧子”:刚从野外捉到的未成熟小蟋蟀。
- “熟口”:经过多次战斗的蟋蟀。
- “底板”:蟋蟀的身体素质和潜在战斗力。
- “路数”:蟋蟀在战斗中的风格和策略。
- “紫虫”:蟋蟀的一种颜色类型,通常身体呈现紫色或紫红色。
- “青虫”:身体颜色为青色的蟋蟀。
- “黄虫”:身体呈黄色的蟋蟀。
- “重青白牙”:形容蟋蟀的一种特征组合,身体颜色重青,大颚为白色。
- “淡紫钳”:淡紫色的大颚。
- “立身高”:指蟋蟀站立时身体较高。
- “伏身低”:蟋蟀伏身时较低矮。
- “龙形”:形容蟋蟀外形像龙一样威武。
- “虎相”:蟋蟀具有老虎般的气势。
- “子午搭”:一种特定的蟋蟀姿势。
- “走一路”:蟋蟀在战斗中有特定的行动路线风格。
- “包浆足”:蟋蟀身体表面有类似包浆的光泽和质感。
- “动步灵”:行动起来很灵活。
- “叫口勤”:蟋蟀叫声频繁。
- “静相稳”:安静时的样子很稳重。
- “翅色正”:蟋蟀翅膀的颜色纯正。
- “鸣声亮”:蟋蟀的叫声响亮。
- “肉身紧”:蟋蟀的身体紧致。
- “腿斑清”:蟋蟀腿上的斑纹清晰。
- “项起砂”:蟋蟀的脖子部位有类似砂粒的质感。
- “头色沉”:蟋蟀头部的颜色深沉。
- “牙色纯”:蟋蟀大颚的颜色纯粹。
- “背纹深”:蟋蟀背部的纹路深刻。
- “腹色匀”:蟋蟀腹部的颜色均匀。
- “尾须直”:蟋蟀的尾须笔直。
- “落盆稳”:蟋蟀放入盆中时表现得很沉稳。
- “起翅快”:蟋蟀展开翅膀的速度快。
- “牙口硬”:蟋蟀的大颚咬合力强。
- “斗性烈”:蟋蟀的战斗性强烈。
- “整皮色”:蟋蟀的整体皮肤颜色协调。
- “虫相佳”:蟋蟀的整体外形良好。
蟀种纷呈
中华蟋蟀
中华蟋蟀,又名中华斗蟋、迷卡斗蟋(学名:Velarifictorus micado)。
中华蟋蟀,是出将的主要品种(主要原因还是基数大,个体差异就多种多样,内部因为地域等原因细分种类也非常多),备受圈内所重视,内部会根据形态等特征划分为很多品级、分类,比如紫虫、黄虫、青虫等称谓。
体形特征:
- 头部特征
- 头圆大,顶部漆黑有光泽,复眼较大且突出呈黑褐色,两眼间有黄色横纹,如同一个倒写的“T”字,这是中华蟋蟀较为独特的头部特征,可与其他品种蟋蟀区分开来。
- 前胸背板特征
- 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圆形黄色斑纹,斑纹的形状和大小在不同个体间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较为明显,是识别中华蟋蟀的重要特征之一。
- 背板上的刻点较为细密,排列较为规则,与其他品种蟋蟀的刻点有所不同。
- 翅膀特征
- 前翅较宽且短,翅面上有明显的深色纹路,这些纹路的形状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 后翅较长,折叠在前翅之下时,从侧面观察可以看到后翅的边缘部分有细微的锯齿状结构,这一特征在一些其他品种蟋蟀中并不常见。
- 腿部特征
- 中华蟋蟀的后足腿节粗壮,外侧有明显的黑色条纹,条纹的宽度和颜色深浅较为稳定,可作为识别特征之一。
- 前足和中足的胫节上有细小的刺状结构,这些刺的排列方式和大小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叫声特征:
- 声音频率和节奏
- 中华蟋蟀的叫声频率相对较高,且节奏较为急促,通常是连续发出几声快速的鸣叫,然后停顿较短时间,再继续鸣叫。与一些其他品种蟋蟀相比,中华蟋蟀的叫声节奏更快,声音更加尖锐。
- 音色特点
- 中华蟋蟀的叫声音色较为清脆,具有一定的金属质感。这种独特的音色是由其发音器的结构和振动方式决定的,与其他品种蟋蟀的叫声音色有明显区别。
- 音量变化
- 在不同的情境下,中华蟋蟀的叫声音量会有所变化。例如,当遇到其他雄性蟋蟀入侵领地时,中华蟋蟀会发出更响亮的叫声,以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威严。这种音量变化的特点在一些其他品种蟋蟀中可能并不明显。
宁阳蟋蟀
宁阳蟋蟀,即产自山东宁阳的蟋蟀。有江北第一虫的美誉,宁阳蟋蟀的特点一是品种多、质量好;二是性情刚烈,搏斗凶狠,强悍而善斗。它历史十分悠久,泗店镇的蟋蟀以曾向皇帝进贡、在打斗中不断得冠而闻名国内外。
宁阳斗蟋蟀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自古誉为“天下斗蟋第一虫”,历代被奉为皇宫贡品。宁阳斗蟋以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善斗、凶狠而驰名中外,品种繁多,有青、黄、紫、红、黑、白等6大类260多个品种。
- 正青,青虫类产于山东宁阳泗店,头形如珍珠白麻顶线,青项反搭青金翅,腿洒靛青斑,象白牙,百战百胜,是帅才。
- 黄笃,异虫类,产于山东宁阳泗店,淡琥珀头,淡黄斗线,蓝项隐朱砂,阔翅齐蛉门,红牙向里扣,夹住来虫别想走。
- 粟壳紫,紫虫类,产于山东宁阳泗店,头色深紫映红,淡红斗线铁皮项,紫金翅,六爪斑斑,黄板钳阔厚,重夹常取胜。
- 柏叶青麻,青虫类,产于山东宁阳泗店,黄麻路分明,黑顶蓝项,淡金翅,红牙,跳腿与中抱爪间距小,斗口快捷,数口即胜。
- 油黄,黄虫类,产于山东宁阳泗店,深色琥珀头,铁皮蓝项,紫肉,六爪似蜜蜡,遍体油色,数口即胜,中秋称王。
- 淡紫,紫虫类,产于山东宁阳泗店,淡紫头皮、黑顶门,冲星出角,此砂项,紫金翅,淡红牙,中秋前后常克敌。
刻点铁蟋
刻点铁蟋又名铁弹子,磬蛉,革翅铁蟋。体形略小于斗蟋,其鸣声优美,回音极佳,犹空谷传音,非常嘹亮。
长颚斗蟋
长颚斗蟋,又名猴子、猴头,特征是大颚比较长,侧面看像猴子。有些认为其斗性或战斗力不佳,在圈内并不太被喜爱。
油葫芦
油葫芦又名结缕黄、油壶鲁,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象刚从油瓶中捞出似的,又因其鸣声好像油从葫芦里倾注出来的声音,还因为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芦”之名。
油葫芦战斗力弱,不喜鸣叫或鸣叫声音大而难听,而被圈内视为废材,没有捕捉价值。
油葫芦头部为黑色圆球形,颜面呈黄褐色,从头部背面观察,两条触角呈 “八” 字形,十分独特。它带有很长的后翅,翅尖长于尾部,乍一看容易被误认为是母蟋蟀的生殖器。后翅为膜质,较为宽大柔软并且能够进行短距离飞行。
棺头蟋
棺头蟋最常见的就是多伊棺头蟋,学名 Loxoblemmus doentzi stein,又名棺材头、斧头恭,大扁头蟋,警帽蟋蟀、警察蟋蟀。也有石首棺头蟋等品种,又名小棺头蟋、小头蛩。
棺头蟋好战性偏弱,不为圈内人所喜,但其叫声清澈响亮。
棺头蟋头部前端呈扁平的棺材前部,明显区别于其他蟋蟀品种的圆形或椭圆形头部。
中华灶蟋
中华灶蟋,又名灶马蟋、短翅灶蟋、白蟋蟀、灶鸡、灶鸭、灶马蟋、灶马鸡子、驼螽、灶螽。灶马蟋因喜欢生活在锅灶、厨房等暖和的地方而得名。因鸣声“唧唧唧唧”,宛如雏鸡的叫声或像刚出壳雏鸭的叫声,又名灶鸡等。因其身体颜色较浅,接近白色,又称为白蟋蟀。
中华灶蟋战斗力弱,但其鸣声细柔而清脆,一年四季都能听到鸣声,简短重复,单调持续,彻夜鸣叫不歇。不少人捉来玩赏,习惯于听着它的鸣声入眠。
中华灶蟋身体呈浅黄至浅褐色,有时接近白色。体型较小,前翅短,仅覆盖至腹部二分之处。常在厨房等温暖潮湿处出没。鸣声清脆但持续时间短。
小素蟋
小素蟋又名垣蛩、垣恭、酱色蟋蟀,是一种较小型的鸣虫。因其常常栖息于断垣残壁之间而得名,又因其浑身通体皆呈酱油色,形体又与蟋蟀酷似,故而又称为酱油蟋蟀或酱色蟋蟀。
树皮蟋蟀
树皮蟋蟀,栖息树上,喜欢枯木或树皮较粗糙的地方。
花生大蟋
花生大蟋,学名 Tarbinskiellus portentosus,又称为大头蟋蟀、大头将军、大蟋蟀、巨蟋、梆子头、大土狗。因其体形较大,居于众多品种的蟋蟀之首,又因其危害花生等农作物而又被称为花生大蟋。
花生大蟋虽然体型巨大,但是在好斗性、战斗力等方面却不能和中华斗蟋相提并论,在圈内的喜爱度也比中华斗蟋要低。
花生大蟋体型巨大,是蟋蟀中的 “巨无霸”。体长35~45毫米,宽12~14毫米,颜色多为黑褐色或黄褐色,前翅较长且宽阔,鸣声低沉洪亮。
斑腿针蟋
斑腿针蟋,又名花蛉、斑蛉、小针蟋、黑斑针蟋、斑针蟋。因其后肢上有黄色和黑色的斑点而得名。
斑腿针蟋没有战斗性,玩赏者会选取其中鸣声悦耳者进行捕捉和饲养,常将多只斑蛉放在1个饲养器内饲养,让它们互相刺激,共同合唱。
斑腿针蟋体型小巧,仅5~7毫米,体宽3毫米左右,身体多为黑褐色或黄褐色,也有漆黑色等少见品种。其显著特征是腿部有明显斑纹,通常为黑色或深色条纹。鸣声较为清脆悦耳,且较为连续。常栖息于草丛、灌木丛等环境中。
其他鸣虫
树蟋,又名竹蛉、邯郸
梨片蟋,又名金钟、天蛉、绿蛣蛉、银琵琶
凯纳奥蟋,又名石蛉,鳞蟋
黄蛉蟋,又名大黄蛉、黄针蟋蟀、黄蛉蟋、黄蛉
虎甲蛉蟋
钟蟋,又称马蛉
捉养之乐
捕捉
-
选择地点:蟋蟀通常喜欢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最好选择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的蟋蟀较少受到干扰。比如,青苔布满的乱石堆;墙角大青石下;水边大青石下;水边芦苇中间;毛豆地;辣椒地;甘蔗地;玉米地;老瓦片堆里;老墙砖缝里;河埠头边上。
-
准备工具:电筒/矿灯、蟋蟀罩、细铜丝(探查石缝,乱石堆,柴草垛)、长柄螺丝刀(攻坚)、多个竹筒等容器(每只蟋蟀需要单独分装)。
-
捕捉技巧:
- 在晚上,且温度适宜时,蟋蟀活动频繁,此时捕捉的成功率较高。
- 雷雨过后,一两小时内,也是最佳的捕捉时机。
- 一听,二辨,三寻找,猫步,呵腰很重要。
容器
- 陶罐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能让蟋蟀生活在相对自然的环境中,且较为坚固耐用,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保湿作用,有利于蟋蟀的生存。
- 瓷罐外观精美,但透气性相对较差。
- 竹罐轻便且有一定的透气性,但可能不如陶罐坚固。
- 笼子一般较为透气,可以让蟋蟀更好地接触空气,而且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蟋蟀的活动,但在保湿、保温等方面可能需要额外注意。
环境
- 确保容器通风良好,底部铺设一层薄土或沙子,以便于蟋蟀挖掘和藏身。
- 温度:保持在20-30摄氏度之间,避免极端高温或低温。
- 湿度:保持适度湿润,理想的湿度范围应保持在50%-70%,可通过喷水或放置湿布来调节湿度。
喂养
蟋蟀是杂食性鸣虫,可以喂煮熟的饭粒、米粥、梨、苹果、丝瓜、南瓜、胡萝卜和各种菜叶,以及少量的豆类食物(如煮熟的绿豆等),可以偶尔喂食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如面包虫(但不能过量,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在提供饮水方面,可以用湿润的棉球或海绵放在小盂中,让鸣虫可以从上面吸取水分,这样可以避免鸣虫掉入水中淹死。